2010年9月21日 星期二

孫中山的出生(陳惠君)

孫中山先生幼名帝象,學名文,字德明,號日新,後改號逸仙
,旅居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,“中山”因而得名。 
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出生于翠亨村一個普
通的農民家庭,10歲入村塾讀書,12歲到檀香
山讀書,17歲時回國。1884年與本縣盧慕貞
女士結婚。1886年至1892年先後在廣州、香
港學醫。畢業後,在澳門、廣州行醫,並致力
于救國的政治活動。1894年上書李鴻章遭到拒
絕,遂再赴檀香山,創立興中會,提出“驅除
韃虜,恢復中國,創立合眾政府”的主張。

http://www.sunyat-sen.org/sun/1001.php

孫中山生平事跡(鍾卓華)

http://hk.huaxia.com/gdtb/zsxs/zsxsspjjn/2008/11/1172110.html

孫中山的貢獻

孫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滿清統治,建立民國政府的革命家之一。由於孫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,認識西方世界較深,通曉外語,有醫生學歷,在中國內外都享有知名度;是故被多數外國人視為革命領袖。而在國內,多數革命者也認為他的聲望與能力足以成為革命組織的代表人物,也因此孫中山在武昌起義後順利被選為臨時大總統。



孫中山去世後,蔣中正(蔣介石)領導他創建的國民革命軍進行北伐,在名義上完成中國的統一。由於當時參與革命的主要領導人物,特別是蔣中正、汪兆銘(汪精衛)兩人,均為孫培育出來的領導人物,故當時的國民政府當以孫為最高的精神領袖,並推舉三民主義為治國的最高指導。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,孫成為蔣中正之外,凝聚全國向心力的象徵人物之一。國民政府與旗下將領也往往以「保障孫總理的革命成果」為號召,鼓動人民建設和將士作戰。因此到戰爭中後期,孫中山很自然被推舉為中華民國的國父。



對於孫中山的歷史貢獻分析,主要是認為孫中山確係近代倡導共和革命,成功組織成分複雜的各種反滿勢力,並注入西方現代政治理論與憲政思想成分的領導人。而孫中山雖亦重視掌握領袖權力,但較具理想色彩,較能為制度建設之需要而放棄政治資源。孫中山雖倡導武力推翻君主專制,武力弭平軍閥割據,但使用之手段較為溫和,善後措施較為寬容,不採徹底剷除之作法,與蔣介石或毛澤東等強調組織紀律而嚴厲懲處反對者不同。



孫中山亦為中國政治經濟現代化之重要階段性人物。孫中山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,包括憲政民主,人民主權(選舉、罷免、創制、複決),權力分立制衡,與社會主義等等。另加上其個人認為有必要保留的中國傳統制度機構--監察權與考試權,形成五權憲法學說。對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國的普及,具有推動者的作用,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產主義派對中國未來建設的深入探索。而孫中山在其中採取某種折衷立場,卻堅持共和民主之憲政體制,至今仍有其價值。

徐梓鋒
http://hk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7010031800587